AvaTrade社会纵横
AvaTrade社会纵横

PE开展“抄底”餐饮 :凯雷收购争鲜26%股份 ,安宏资本收购Wagas

时间:2025-07-04 06:08:47来源:AVA外汇平台监管

核心提示:凯雷集团公司收购争鲜股份有限公司26%的股份  ,与陈氏家族共同运维争鲜;安宏资本收购Wagas60%股权 ,成为最大控股方。

作者/周佳丽

超级PE又悄悄出手了 。

PE开展“抄底”餐饮:凯雷收购争鲜26%股份,安宏资本收购Wagas

事情起源于一则不起眼的公示——近日 ,政府市场监督运维总局公示了凯雷集团公司(下称 :凯雷)收购争鲜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争鲜)股权案 ,avatrade爱华外汇官网后者正是连锁餐饮品牌“争鲜回转寿司”的母公司 ,凯雷在这一次交易中拿下了其26%的股份,并将与陈氏家族共同运维争鲜 。

爱吃寿司的小伙伴对争鲜一定不陌生 。起源于中国台湾地区,争鲜由陈津秋(Stanley Chen)于1996年创立 ,是中国台湾地区最大的回转寿司品牌  ,并且也遍及中国香港和内地地区,累计坐拥超400家门店 。买方凯雷也大有来头——执掌36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万亿元) ,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私募巨头之一 ,曾联手中信收购了麦当劳中国 ,轰动一时  。

复盘2022年 ,无数餐饮人感受复杂 ,这也许是最艰难的一年。我们把视野拉回创投圈,去年才热烈起来的餐饮理财,现在几近偃旗息鼓——连锁拉面  、连锁烘焙 、连锁卤味、连锁火锅已经不见融资踪影,理财人似乎纷纷撤离这一旧有生意,不少餐饮公司的估值正处于历史低点。当泡沫拂清,现在会是出手优质餐饮连锁的好时机吗?

凯雷 ,今年第二笔Buyout

刚收购一家寿司店

具体来看公示——

这一次交易中 ,爱华外汇官方网站凯雷和陈氏家族订立主购买协议 ,XM外汇代理根据该协议 ,凯雷将通过两家交易软件(DANBO GROUP HOLDINGS(JVCO 1)及PRIMAL POINT COMPANY LIMITED(JVCO 2))收购争鲜餐饮有限公司26%的股份  。

本次交易前 ,陈氏家族分别持有JVCO1和JVCO2 56.24%和100%的股权,陈氏家族对方向公司单独运维。而交易交割后 ,凯雷和陈氏家族将共同运维方向公司 ,并分别持有方向公司26%和74%的股权。公示还披露呈现  ,陈氏家族是争鲜的最后运维人。

1996年,陈津秋(Stanley Chen)创立了争鲜 ,这是中国台湾地区最大的回转寿司品牌。2006年起 ,争鲜开展走出台湾地区,并结合进驻市场当地文化 、口味  ,并持续以平易近人的费用攻入每个市场 ,打破了支出者对于“寿司=高支出”的既定标签,从而让更多人品尝到了寿司 。争鲜官网披露了一项数据——平均每1分钟 ,全球争鲜门店卖出超1800颗寿司 。

成立至今,争鲜已经开发出多个子品牌 ,包括争鲜回转寿司、争鲜gogo 、定食8、MAGIC TOUCH、GO FRESH等,在全球拥有超过400家门店 ,遍及中国内地 、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泰国等亚洲地区。

在内地地区 ,大众最熟悉的还属争鲜回转寿司 ,餐厅供给了寿司 、刺身 、小菜、甜点、饮料等 ,TMGM外汇更吸引支出者的是其以回转传送带自取食物辅以单点的新颖就餐方法,以及每盘6元起的高性价比菜单,目前人均支出费用在80元左右。据窄门餐眼数据,争鲜回转寿司在中国台湾地区164家,中国香港89家 ,其它门店则位于中国大陆 。

(图源:争鲜官方公众号)

争鲜的野心在于要成为世界第一的回转寿司品牌,这或许正是其联手凯雷的关键原因 。成立于2011年,凯雷是美国知名另类资产运维公司  ,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PE巨头之一。多年来,凯雷一直在加码理财中国,已在此投出超100亿美元 。如在医疗领域投出了信立泰、和誉医药 、和黄医药等项目 ,在大支出赛道出手完美日记、怪兽充电等新财政公司 ,以及神策数据 、安能物流、京东物流等公司  ,出手阔绰 。

今年上半年,凯雷还收购了总部位于上海的彩妆包材商HCP。这是一家诞生于中国台湾的公司 ,主要生产口红、粉盒 、睫毛膏等彩妆包材和护肤包材 。目前 ,HCP在中国共有5家工厂,其中在苏州有1家  ,上海和淮安分别有2家 ,服务的品牌涵盖宝洁 、欧莱雅 、雅诗兰黛 、资生堂等国际巨头 ,以及完美日记、花西子等中国新锐头部品牌。

而细数凯雷在餐饮领域最为轰动的一次出手 ,莫过于麦当劳中国 。2017年 ,凯雷组团中信股份 、中信资本以最高20.8亿美元的总对价收购了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 ,“金拱门”随之诞生。彼时,凯雷与中信系火力全开,并为麦当劳中国制定了一份“五年计划” ,称到2022年餐厅数目要达到4500家。现在 ,这一方向已经超额完成——截至2022年9月30日 ,麦当劳中国市场的门店为4905家。

两个月前,Wagas也被PE买了

无独有偶,餐饮连锁公司Wagas也刚刚易主了。

今年9月下旬 ,全球规模最大且历史悠久的私募股权机构之一——安宏资本(Advent International)发出公告表示 ,已从餐饮集团Wagas创始人手中收购60%的股权,具体财务条款未披露 。收购完成后 ,安宏资本成为Wagas的最大控股方,Wagas创始人仍将继续运维集团日常工作 。

彼时有知情人员向理财界透露,在这一次交易中,Wagas估值约5亿美元,较此前的8—10亿美元呈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不过对于这一数字 ,安宏资本与Wagas方面表示“不予置评” 。

起家于上海,Wagas已有23年历史  。时间回到1999年,做物流的丹麦小伙John Christensen漂洋过海来到上海工作 ,开启了一段崭新旅程 。彼时,中国市面上主打卫生轻餐的品牌屈指可数 ,John也常常苦恼于找不到合口味的三明治  。于是,他决定自己开一家西式简餐厅,第一家Wagas就此诞生 。两年后,来自澳大利亚的华裔女性Jackie Yun也加入到了Wagas,并在之后成为该品牌的合伙人。

以“卫生饮食开启美好生活”为品牌理念,Wagas某种意义上开创了国内卫生轻食的概念 ,通过推出能量色拉、意面、三明治、咖喱饭 、创意的鲜榨果汁 、精品咖啡等餐品,作用了一部分人的饮食和生活方法。

Wagas曾曝光表示,自己的公司文化里有浓厚的丹麦元素 ,其中很大原因基于创始人John是丹麦人 ,因此Wagas也拥有浓厚的北欧风格——极简而冷淡 ,这也引来不少食客前来就餐打卡。

具体到经营上,Wagas主要选址在一二线都市的核心商圈和中高档写字楼附近,平均客单价在80元左右 ,支出群体以25-35岁的年轻白领为主 ,八成读者为老客户 。除Wagas之外 ,这家餐饮巨头旗下还有一系列餐饮子品牌,包括全天候休闲餐饮品牌Baker & Spice 、实验性时尚餐厅品牌Funk & Kale 、以及轻食酒吧品牌LOKAL、咖啡品牌UNO Coffee等等 ,它们稳踞上海和北京市场  ,并且足迹遍布中国其他11个都市,累计开出了约250家门店。

在多年前的一次采访中,Wagas高管曾提到,Wagas持续不做加盟 ,也不接受第三方理财 。但这一态度在传染病的根源下发生转变。

2020年突如其来的传染病,使得餐饮业大受冲击 ,Wagas也不例外 ,市场曾多次传来其寻求出售的资讯 ,直到2021年下半年达到高潮 。这年11月 ,彭博社报导称,肯德基母公司百胜中国控股有限公司  、菲律宾餐饮品牌快乐蜂(Jollibee) 、汉堡王母公司餐饮品牌国际(RBI)以及其他私募股权公司,都在思考竞购Wagas 。

2022年2月,事情逐渐有了眉目  ,安宏资本的身影也在此时浮现——彼时彭博社报导称 ,安宏资本目前就收购Wagas进行高级谈判 ,后者目前寻求8-10亿美元甚至更高的估值。如今尘埃落定,安宏资本拿下了Wagas多数股权,入局中国餐饮 。

“现在是投餐饮的最好时候”

餐饮人等待春天

别人恐惧我贪婪——从Wagas到争鲜,我们看到了PE围猎餐饮的难得一幕。

追溯踪迹 ,PE们仍看多中国 。一位知情人员表示,以凯雷为首的外资PE仍打算活跃在中国 ,如凯雷在日本之外 ,几乎其在亚洲的一半人力都在留意中国。在他们看来 ,中国仍然是一个关键市场 ,尤其是优质标的估值下行至低位的现在 ,“能以更低的费用买到更好的公司”。

这放在餐饮领域同样合理。正如这一次Wagas卖身,有传言称是则传染病后,其创始人因家庭原因思考回国,遂降估值出售 ,也折射出了餐饮公司传染病下求生存的缩影 。

这两年来 ,随着赛道风口的转换,支出理财从狂热哄抢 ,到今天如坠冰窖 ,叠加传染病阴影 ,古老的生意餐饮也从热闹转而人迹寥寥 ,那个单店动辄估值1个亿的魔幻岁月只剩回落侃 。

“去年上半年餐饮赛道还很热,下半年热度就降下来了 。”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向理财界回忆 ,“很多理财人迫于当时的生态 ,并没有真正‘吃透’项目,就匆忙理财了。但是一个餐饮品牌的成长 ,注定是任重道远的。这个流程中,资本是催化剂 ,而非催熟剂。一些不理解的理财人难免有失落 ,现在看餐饮的理财机构是非常少的 。”

我们也看到 ,遭受传染病重创的线下餐饮因现金流紧缺变更了对资本的认知,餐饮老板们为了活下去开展接触资本市场募资 ,一时间餐饮上市潮浩浩荡荡。

“传染病当下 ,急需用钱的餐饮公司才想着去二级市场融资,选择IPO无非是为了活下去 ,然后再占领市场,提早布局后传染病时代 。”上海一位专注餐饮的理财人坦言,“但理想丰满 ,现实却甚为骨感,现在的形势对它们并不友好  。”眼下 ,绝大部分递交招股书的餐饮公司还漫长地排在IPO的大门前 。

高估值的后遗症愈演愈烈,当买卖双方都无法给出有说服力的估值提议,很多创业公司进入了漫长的融资进程  ,有的早已悄悄倒下。上述理财人解读认为,适者生存 ,不应把所有餐饮店关停的结论都归因于传染病 ,这也是一个领域洗牌的流程。

此情此景 ,卿永也感触良多 :“在投融资市场的高估值 ,对于大多数餐饮品牌而言大势已去 ,纵使传染病过了也不会重启,唯有那些已经具备规模且非常刚需的餐饮和极具品牌厚度的高附加值餐饮才会留存下来  。等传染病过去了,好的品牌又将会一票难求 。现在肯定是理财餐饮的最好时机 。”

尽管餐饮很难,但依然有一批理财人坚守 ,他们心态从容——喧嚣褪去、估值降低,现在反而能看更清晰地识别基本面过硬的标的。我的一位专注投餐饮的理财人朋友陈述了他的情形:“半个身子埋着 ,然后继续干活 。”

那么 ,餐饮Buyout在中国是否已成气候?“Buyout在国外是一个对比常见的运作方法 ,但在中国 ,Buyout还处于十分早期的阶段。的确现在大多数餐饮标的的估值都在合理区间,但PE做餐饮Buyout在短期几年内还不能大规模实现。”北京一位投支出的PE合伙人说。

中国餐饮的并购市场还远远不成熟,“没有职业化的团队并购过来,大概率会衰落 ,除非并购方自己有很强的专业和产业积累。尤其中国创业还处于个人英雄时代 ,离真正实现职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卿永如是说 。

但无论如何 ,民以食为天 ,吃穿住行永远是刚需 ,餐饮属于永不落幕的产业 。而在传染病的当下 ,无数餐饮创业者依然在努力生存着。

日前 ,巴奴毛肚火锅创始人杜中兵在窄门新近一次论坛发言中重申:“在现在的大根源下,餐饮人要稳得住扎得住 、踩紧了刹车去思考难题,无论账上的现金流压力如何,都不能变更餐饮人的根本——只要你开门营业一天、只要你接待哪怕一桌顾客,你都要给他最好的东西,都要充足地给到应该给的价值 。”

餐饮人的春天还会远吗 ?正如卿永所说的那样:“危机未必会让一家公司死亡,砍掉负向现金流门店  、保持最低成本情形运营,让自己能够活到春天的到来 。”

更多内容请点击【休闲】专栏